曬飛魚-蘭嶼地方誌|旅遊、潛水、住宿、文化、人物

達墨克工作室專訪:陶藝沒有消逝,只是以不同形式繼續留存

背起簡易的行囊、捲起隨風飄逸的袖管,早晨時分,我們跟著達墨克工作室的晨晨來到了朗島邊界的山林口,準備開啟一段陶藝的奇幻旅程。

達墨克工作室是一間位於朗島部落的陶藝工作室,由朗島當地人—佳佳與鶯歌陶藝家族的承承共同經營。每到了午後時分,一個面對朗島灘頭的木板涼台上,便會開始擺放出一個個精雕細琢的手工陶藝品,每一件作品的背後的浪漫與意義深遠的故事,為這條依山傍海又蜿蜒的環島公路,增添了獨特的色彩。

傳統與現代 鶯歌與蘭嶼的文化結合

蘭嶼傳統的陶文化中,有著許多嚴肅慎重的儀式與禁忌,好比是採土前的祈福儀式、採土過程中需要默念的字句、惟有 7 到 9 月能夠上山採陶,甚至是採土的全程中僅限男性參與,女性僅能接觸到最尾聲的「挑籽」等等。

而時過境遷,我們身處在這個現代文化衝擊的時代,達墨克工作室的採土過程中,仍難能可貴地保留了許多傳統儀式,體現了達悟族人尊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

走近山林口,承承熟練地用鐮刀割了草叢邊的幾株蘆葦心,放進背上的行囊中,便立刻啟程帶領我們往山林而去。穿過溪流、翻過無數的石頭,在經過了一段路程後,我們終於抵達了半山腰的位置,開始了這趟採土的重頭戲。

將蘆葦心為圈插立於土中,這亦是蘭嶼的傳統儀式之一,我們在一旁看著承承熟練又賣力的動作下,挖出了一塊又一塊大小不等的陶土,成塊的形狀,讓從未見識過的我們不禁讚嘆。「這還不是最美的,更漂亮的會是呈現灰藍色的」,承承仔細的形容著我們沒有機會一睹的美麗土色。

採土的過程中,不論是就地取材的登山杖,抑或是包裹陶土的姑婆芋葉等等,都使用了大自然的材料,攀爬在這座無人煙的山林中,不禁遙想古代的達悟族人,上山採土的模樣。


船眼就像是指引人生方向的燈塔

下山後,一行人回到了達墨克工作室的攤位,仔細欣賞那排列於陽光下的陶藝品,「我們的作品都是使用電窯燒製後,再上一層釉彩而成的。」承承與佳佳仔細的與我們介紹著。

問起工作室最受歡迎的作品,佳佳不假思索的與我們分享了「船眼」與「鯨魚尾巴」,更熱情的說起了作品背後的故事意涵。船眼是大家都不陌生的蘭嶼圖騰,是拼板舟上刻畫的重要印記,「其實他就像是指引我們人生方向的燈塔」,佳佳形容道,人生中總會有幾個迷惘無助的瞬間,就像是在汪洋中乘船捕魚的船隻,需要一份庇佑和指引。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年輕一輩的人們已不再造船,因此他們將船眼以不同的形式穿戴在身上,而這就是達墨克工作室,想帶給旅人的一份蘭嶼的指引與祝福。

另一項搶眼的作品,是一個鯨魚尾巴的形狀,它的背後亦有著一個浪漫的故事。鯨魚在逝去後,屍體會沉入大海化作海洋生物的糧食,俗稱「鯨落」,晨晨認為這是鯨魚的一種無私又溫柔的存在,就像是環抱蘭嶼的這片海,給人的包容一般。此外,對於許多熱愛海洋的潛客而言,鯨魚尾巴有保平安的意涵,因此富有祝福之意的鯨尾儼然而生。


陶藝世家:一顆想傳承陶藝文化的心

佳佳的爺爺是蘭嶼當地早期相當著名的陶藝達人,但她謙虛的說:「其實陶藝在蘭嶼是一種家家戶戶都會的技能」,只是爺爺做得比較厲害一點點而已。在那個自給自足的時代,不僅僅是糧食需要自己種植、捕撈,就連盛裝糧食等物的器皿,也需要自己產製。與其說是「陶藝」文化,或許説那是早期蘭嶼人的「生活」文化,來得更為貼切。

或許是在耳濡目染的成長下,對陶藝有了一份無形的使命感,恰巧碰上了來自鶯歌陶藝家族的承承,兩個擁有陶藝背景的人,一同在這講求精緻的時代,將蘭嶼的「陶」化作「藝」,藉由陶製的作品、飾品,以不同的形式將蘭嶼的陶文化傳承下去,傳遞給更多不知道的旅人們。

說起捏陶的體驗,或許你會第一個想到轉盤上捏成碗盤或杯子的畫面,但你想過這些陶的原料從何而來嗎?達墨克工作室的全程體驗活動將帶領你,全方面體驗陶藝製作的完整過程,從採土到捏陶,帶領你做最詳細的陶藝,捏一個專屬於自己的旅行回憶,並永遠珍藏。


上山採土.手作製陶 | 蘭嶼|含手作蘭嶼陶項鍊

用不一樣的視角,認識這座小島;用不一樣的方式,為旅程留下痕跡。跟著達墨克工作室的腳步,一起踏上私房路線吧!上山搜集陶土素材,下山後至涼台進行捏陶,製作獨一無二的富含特殊意涵的「船眼」,紀錄你與這座遺世獨立小島的美麗相遇。趁著 2022 夏末開展的「洄島生活節」,邀請更多朋友通過不同的深度旅行方式,製造獨一無二的「專屬洄憶」。


了解更多👉一起玩泥吧!你不知道的蘭嶼傳統工藝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