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飛魚-蘭嶼地方誌|旅遊、潛水、住宿、文化、人物

【人物專訪】咖希部灣林正文:一道蘭嶼山泉水看見達悟族的生命哲學

一道冰涼清澈的山泉水緩緩流下,流過數里長的山石,斟滿遍野的芋頭田,灌溉整個 Ivalino 野銀部落,從水源流下的山泉回到大海,又回到源頭,這是一條滋養 Ivalino 的生命之水。

蘭嶼的生命源頭在哪裡?提到蘭嶼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海洋、飛魚,但灌溉蘭嶼生命的泉源卻是在山裡,從山上留下的山泉水灌溉並滋養島上每個部落的達悟族人,為了讓這道生命之水持續地從高山上流下來,族人們辛勤地上山工作,從山上水源地一路到芋頭田,在這裡學習到與大自然之間身心靈共處的達悟族生命哲學。

Photo Credit : Austin

達悟族的生命哲學「身」

Kasiboan(咖希部灣,蘭嶼環保基地)的阿文徒手搬開巨大的石塊,在原處放下幾枚小石頭,並將大石重新壓上,「因為這樣擺源頭流下來的水才不會被大石塊擋住,但落葉掉下來還是會又塞住,所以我再放一個大石塊阻擋落葉。」阿文邊做邊說,好像一切稀鬆平常。

阿文從小在蘭嶼長大,他成長的環境只有山、只有海,而山海教他的事早已蝕刻在他勞動中的肌肉線條裡,「沒人教過我要這樣擺啊,只是我不想每天上來水源清理水路,很累餒!來久了就知道該怎麼做這條水才會又遠又長。」阿文略帶自豪地說,但阿文不知道在這片被資訊淹沒的現代社會裡,他足有資格驕傲自己生為小島人,並在小島活著。

Photo Credit : Austin

達悟族的生命哲學「心」

在身體的勞動過後,心就跟著動了。「每當我累得半死,就更容易靜下心來思考,你會開始感謝這塊土地,感謝大自然、感謝這座島嶼給我們的一切。」阿文說在身體勞動過後,更容易從身到心地去感受周遭的一切,一個人靜靜地在深山裡勞動身體,用身體去感受這一切生活上的得來不易,忘掉一切原先覺得理所當然的生活資源,從心出發去感謝大自然給予族人們的一切,在一條部落的水源路上,看見自己生命的源頭。

一道冰涼清澈的山泉水緩緩流下,流過數里長的山石,斟滿遍野的芋頭田,灌溉整個 Ivalino 野銀部落,從水源流下的山泉回到大海,又回到源頭,這是一條滋養 Ivalino 的生命之水。

Photo Credit : Austin

達悟族的生命哲學「靈」

水源路上的石塊擺放是蘭嶼人與自然相處後習得的「平衡」,將一條水路各個失衡的地方做適當的擺放,它將灌溉遍野的芋頭田,讓部落的族人有飯吃 ; 流進海裡的山林養份循環著島嶼的沿海生態,讓部落的族人有魚吃,身體的勞動使族人有感恩的心,並願意將這一份感恩獻給這座島嶼、這片海洋,身動而後心動、心動而後靈動。

「當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給予,你會對這塊土地有永續的概念,有了跟大自然的永續相處之道後,你才會互相祝福,感謝海洋而有飛魚季,感謝山林而有小米祭。」阿文說「飛魚季」是每年春天蘭嶼的重要慶典,飛魚是蘭嶼人從海洋中獲取的重要蛋白質來源,感謝上天賜給蘭嶼豐沛的海洋資源,是飛魚季時蘭嶼人的靈與海洋的連動 ; 小米祭更是蘭嶼的「好日子」,蘭嶼居民能自行決定年度的「收穫日子」,並全島放假一天,為了同慶族人的靈與土地的連動。

身心靈傳承的達悟族生命哲學

身心靈合一的連動,讓台灣外海的這座小島有了深不見底的達悟族文化,達悟族人的祖先在這座島嶼生活過的痕跡,遺留在海洋上那手工精琢的拼板舟、遺留在部落裡那僅存的傳統建築地下屋、遺留在山林裡那流滿汗水的芋頭田裡,更遺留在每個傳承祖先生命智慧的達悟族人的「身心靈」裡。


曬飛魚

略帶鹹味的海風迎面吹來,這是大海的味道 ; 略感刺眼的陽光直撲而下,這是太陽的味道 ; 部落裡、竿子上曬著的,那是飛魚的味道 ; 灘頭上、拼板舟裡坐著的,那是達悟人的味道。

2020年夏天,我們掛起「曬飛魚zazawanzine」,探尋山海、踏遍部落,將小島令人流連忘返的味道重新曬了出來,讓每一位來到蘭嶼的旅人,真正地認識這座小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