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飛魚-蘭嶼地方誌|旅遊、潛水、住宿、文化、人物

海洋文化 VS 海鮮文化:在蘭嶼做個知足的海獵人

長久以來生活在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發展出一套與海洋共存的生活方式,黑潮流經的蘭嶼漁業資源相當豐富,海洋是這座小島賴以維生的母親,這片海洋孕育出一群海獵人,依偎在這位母親懷裡,從她身上得到生存的養分,默默地做一個孝順知足的海中勇者。

Photo Credit : Austin

在最險惡的深海中搏鬥,海獵人的一口氣

「下潛,尋找獵物,將橡皮機括拉上,瞄準,扣下板機,將獵物放進網袋,回收魚槍,上浮。」,這些動作必須在一口氣之間完成,強勁的海流、海底令人頭痛欲裂的耳壓、追尋獵物耗費的心神,這些條件使這口氣的時間遇憋愈短,更別提有可能遇到被漁網纏住腳的狀況,這種危險的獵魚方式,時不時會聽聞有人就此長眠海底,在島上的打魚高手會成為受族人尊敬的勇士。

Photo Credit : Austin

打大不打小,海獵人的堅持

「遇到還沒長大的小魚絕對不打,給牠時間慢慢長大,我們只打大魚。」,來自朗島部落的海獵人阿良堅定地說,阿良也分享了他一次特別的打魚經驗:「那時候順著海游泳,突然看到一隻很大的牛港深被珊瑚礁間的漁網卡住,看來是卡一段時間活不了了,下去一槍給它痛快,拿出潛水刀割斷纏繞珊瑚礁的漁網,不然之後小魚會再被卡住。」,在海中清理大面積的漁網不只費神,還有被纏住送命的風險,大海送了一隻牛港深給阿良,知足的阿良回報大海。

我們也要休息,海獵人的出沒時間

每年的三到六月是達悟族的飛魚季,海獵人們便收起魚槍,跟著大家坐船出海獵捕鬼頭刀、飛魚等洄游性魚類,這些魚類過了飛魚季便停止大量的獵捕,而飛魚季期間禁止下海獵魚,這項禁忌是也是為了給海洋底棲魚類、珊瑚礁魚等休息長大。用不同的方式捉不同的魚,以不同的禁忌養不同的魚,讓海洋之母做個月子修養生息,陸上資源匱乏的小島能將達悟文化傳承至今,這是他們與海洋共存的智慧。

海鮮文化 VS 海洋文化

台灣是一座漁業資源非常豐富的島嶼,隨著機動船技術的進步,出海捕撈的魚也越來越多,遊客到沿海地區都想一嚐海鮮美食、都市裡高檔海鮮餐廳林立,漁業經濟帶動商人的需索無度,海洋孕育了台灣,我們卻貪婪地吃食這位母親的骨和肉,究竟我們是海鮮大國還是海洋大國?

在蘭嶼做個知足的海獵人

蘭嶼沒有海洋大學,卻有海洋知識,這些知識是在小島上與海共存得到的,用一把魚槍刺穿一條魚的身體,這聽來很殘冷,那為了賺錢用網子捕了一大群魚的全家老小呢?獵人們肚子餓了便下海打魚吃,吃多少打多少,海洋提供豐富的食物給海獵人,海獵人便知足地守護這片海洋。

曬飛魚

略帶鹹味的海風迎面吹來,這是大海的味道 ; 略感刺眼的陽光直撲而下,這是太陽的味道 ; 部落裡、竿子上曬著的,那是飛魚的味道 ; 灘頭上、拼板舟裡坐著的,那是達悟人的味道。

2020年夏天,我們掛起「曬飛魚zazawanzine」,探尋山海、踏遍部落,將小島令人流連忘返的味道重新曬了出來,讓每一位來到蘭嶼的旅人,真正地認識這座小島的美好。